1月5日到11日,春城慧谷二期A4地块上,不断响起欢快的鞭炮声。这是五华区黑林铺龙院、上峰666户村民,终于拿到回迁房钥匙“回家”的喜庆信号。
从去年4月24日开始选房到历时半年多拿到钥匙,不仅创造了五华区城中村改造“无上访、无事故、无纠纷”的“三无”典型案例,更成为五华区基层党组织在城改工作中发挥巨大能量,使600多户2000多名村民最终满意、幸福实现安居梦的一大样本。
在交房现场,村民董跃英和老伴看着其他村民交房后高高兴兴放鞭炮,心里却憋着一股气。原因是看过自己的房子后发现一些“问题”:卧室的地面不平整,客厅墙面有些粗糙。
正当老两口闷声看着别的村民欢天喜地时,发现“老书记”李学和五华区城改办负责龙院、上峰项目的联络员吴鉴恩走了过来,老两口连忙叫住他们反映情况。李学和吴鉴恩听了老两口的反映,马上把负责该项目的经理叫来。加上怡宁地产项目部和工程处的四五名技术人员,一共八九个人去现场察看,发现确实存在地面有不平整的情况。至于墙面粗糙,技术人员拿出相关标准给老两口看,凡是毛坯房,像这种质量已经算是很好。几番沟通后,董跃英和老伴之前紧绷绷的脸终于露出笑容。
“老书记”李学说,虽然只是小问题,但如果不及时处理,就会在村民中引起“连锁反应”,甚至会影响全盘工作。
这仅是在龙院、上峰城中村改造中,由基层党组织协调解决问题的一个小缩影。在历时4年多的改造中,类似这样化解矛盾、纠纷的案例不下300起。
58岁的“老书记”李学是五华区首个以个人名字命名调解室的调解员。李学任村干部近30年,在海源片区“人熟、地熟”,对调解矛盾纠纷很有心得,而他最有印象、调解最多的,都和城中村改造有关。“城中村改造是新事物,过去村民都不懂,何况政府的政策和村民的个人意愿难免有差别,所以一有问题大家就得坐下来谈,谈好了、谈开了,问题解决了,工作推动起来就快了。”
五华区城改办负责人、五华区住建局局长邹新宇谈到基层党建如何在龙院、上峰城中村改造项目中起积极作用时,用了三个“事先”。
第一,事先在派驻项目联络员时就用战斗力强、作风扎实、乐于奉献的党员。尽管该项目联络员吴鉴恩是名80后党员,经验却和老党员一样丰富。
第二,将所有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做事先预估,哪家的情况特殊、哪家有实际困难、哪家可能是最难“啃”的骨头,统统事前研判,做到心中有数。
第三是事先“做功课”。政策不熟悉,让联络员辅导街道、社区和企业的工作人员,把政策吃准、吃透。从整个项目开始到如今顺利分房,对政策的精准把握是龙院、上峰回迁安置让村民满意的一大保障。
“4年多来,不是说这个项目一点问题都没有出现过,而是出现问题,我们都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其中的作用,积极应对。”负责该改造项目的黑林铺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谢勇芳表示,从区城改办、街道办、社区居委会、村小组到企业党支部,基层党组织建设就像一个大网络,将所有的矛盾、冲突、纠纷“网”在其中,使各级党组织成员按照自己的工作属性,紧密配合、对症下药,把所有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。
就这样,在顺利度过了入户、签协议、拆迁、过渡等环节后,到2014年4月24日至4月30日选房前三个月,相关方案已经拿出,并且经过十几次反复修改和讨论。目的只有一个:让每户村民都能选到满意的房子,让五华区龙院、上峰城中村改造工作成为真正的民生工程、德政工程。
昨天是龙院、上峰回迁安置房交房的最后一天,村民张其芬立马联系了装修公司。对于666户村民来说,4年后回来的家虽然已经不叫龙院、上峰村,但一个设施齐全、环境优美、生活现代化的社区,已经给了他们太多惊喜。几乎所有村民都和张其芬一样,想赶在春节前将房子装修完,让全家老小真正“回家”过一个祥和欢乐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