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每逢供暖期,呼吁“南方集中供暖”的话题都会成为热点。有专家认为,近年来,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,“南北方供暖之争”其实已经演化为“集中与分散”的供暖模式之争。
抛却历史上南北地理线划分的影响和长期以来所形成的“北方冷、南方热”的刻板印象,南方供暖主要有着三种“困难”说:成本问题、资源压力、环境影响。不可否认,这些确实是在执行南方供暖上所必须要考虑的现实问题。但问题在于,这些困难难道真的完全无法克服,或者说在与满足南方人供暖需要之间不可能取得一个良性的平衡?
从总的成本上看,可以通过政府补贴、市场参与和家庭支付来共同承担。如此前有预测显示,南方冬季总的取暖补贴额大约占全国财政总额的2%左右,这个比例显然并非财政无法承受之重。从家庭的承担来看,这同样是一个无需太过担心的问题,毕竟即便不采取集体供暖的方式,民众自己购买供暖设备也必须支付一定成本。而对于支付能力较低的家庭来说,可以在供暖补贴上加以倾斜。
从资源压力来看,主要关系到供暖原料的使用问题。在今天,显然不可能如北方一样采取以煤炭为主的燃料,而加之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,技术的改进,加上南方在水电、核电等方面的能源优势,都可以缓解这一资源压力。再者,南方供暖带来的资源压力到底会增大多少,是否到了不能承受的地步,也需要确切的论证,而非笼统的拿“能源威胁”说事。而从环保上看,正如当下已有专家所建议的,只要采取分散的供暖模式,包括优化和改善能源结构,对于环境的压力其实完全是可控的。
还要看到,较之于北方的统一和集中供给,南方由于冬季时间较短,加之地区的气候差异更复杂,所以在暖气供应上的成本也与北方不可同日而语。各地完全可按照因地制宜的方式,制定相对合理的供应路径,来增加供暖的灵活性,并有效降低供暖的成本和负面影响。
当前在讨论南方供暖上,大多侧重于谈困难和成本,而忽视了供暖所能够带来的现实福利和社会效益。这样一种视角的差异,显然忽略了政策的正当性和必要性考量。有必要看到,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要求的提升,以及相较于北方可能更糟糕的南方“低温”,南方供暖也应该是政府必须要兑现的一项公共服务,并上升到公共责任的角度来加以考量。强调这一点,并非是否认南方供暖在操作上的难度,而是只有政府应该扮演的角色厘清了,才能在化解阻力和减少成本上,展现出应有的能动性和智慧。
观念上的偏见和“冰冻”消融了,对于行动的难度和路径才会有更客观的权衡。南方供暖,在当前还是最需要破除一些认知障碍,方才有行动的“暖春”。